先天性糖基化病2E型1例临床报告

2022-09-17

梁沛君

浙江康复医院(浙江杭州 310016)

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罕见遗传代谢性疾病,先天性糖基化病2E型的临床特点及诊疗。方法 回顾一例被诊断为CDG-2E型幼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,并复习相关文献。结果 女性患儿,28个月,追声、追视可引出,竖头不稳,俯卧位肘支撑非持续性抬头45-90°,会侧翻身,全前倾坐位,仰卧位不会主动抓物,手触口可见,双手在中线位可见,头颅MR提示脑室旁白质软化症考虑;两侧外侧裂周围皮质欠规则,基因测序分析示COG7基因(位于16号染色体)2个变异。结论 CDG-2E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,对于不明原因的脏器损害,特别是合并智力及运动发育落后、斜视、乳头凹陷等患儿应考虑本病的可能,基因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。

关键词:先天性糖基化病2E型;遗传代谢性疾病;基因检测

先天性糖基化病(congenital disorders of glycosylationg,CDG),旧称为糖类缺陷性糖蛋白综合征(carbohydrate-deficient glycoprotein syndromes,CDGS),是一类由于聚糖的合成和结合到其他复合体(蛋白质和脂质)过程的缺陷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[1]。绝大多数CDG患者有多种系统病变且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发育迟缓,常见神经系统的损害及肝损害,婴幼儿早期病死率很高[1],比利时儿科医师Jaeken等于1980年首次报道了该病,迄今发现的CDG主要是由于人体内蛋白N-糖基化途径缺陷引起的,不同酶的缺陷产生不同的CDG类型[2]。现将浙江康复医院收治的1例CDG-2E患儿报告如下,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,以提高全体儿科医师及社会对该病的认识。

1 临床资料

患儿,女,现28个月,201910月因”16个月仍竖头不稳“就诊于我院,入院时患儿追视可引出,追声引出困难,逗引笑少。竖头不稳,俯卧位肘支撑非持续性抬头45-90°,会侧翻身,会俯卧位至仰卧位仰卧位,全前倾坐位,双下肢负重差,四肢肌力偏低,双侧跟腱紧;仰卧位不会抓物,手触口可见,双手在中线位可见。患儿父母健康,非近亲婚配,母孕期无异常,患儿为G2P2,36周剖宫产,出生Apgar评分正常,出生体重2600g,无产伤及窒息史,无病理性黄疸,母乳喂养。有1姐姐,生长发育正常。

入院体格检查:体温:36.5℃ 脉搏:100/分 呼吸:30次/分 血压:85/58mmHg 体重: 7.51kg 身长:71.5cm神志清,精神可,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及瘀点、瘀斑,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,咽部无充血,扁桃体无肿大,气管居中,胸廓对称无畸形,双乳头凹陷,两肺呼吸音清,未闻及啰音,心率100/分,律齐,腹部平软,肝脾肋下未及,四肢肌张力偏低,四肢肌力Ⅲ-Ⅳ级,双足外翻,巴氏征(+)。

Bayley及Peabody评估:GMQ:51、FMQ:46、TMQ:44。小结:表情:一般。

实验室检查:(2018-09-13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)头颅MR:脑室旁白质软化症考虑;两侧外侧裂周围皮质欠规则(图像存在运动伪影,必要时请复查)。(2018-09-18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)视频脑电:异常波(发作间期):清醒和睡眠中均未见明显痫样活动。发作期:未见发作性事件发生。TORCH抗体测定:CMV-IgG:3.41(参考值<1.1),余无殊。串联质谱分析报告:甘氨酸水平偏低,余均无殊。T3、T4、TSH:正常。血氨及血同型半胱氨酸均正常。肌电图:EMG:所检肌均未见正尖波和纤颤电位,MUP可,募集反应均可。NCV:MCV和SCV均属正常范围。F波:左胫神经F波响应率为100%,潜伏期属正常。

既往史20189月,家长发现患儿竖头不稳即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,门诊查头颅MRI:脑发育落后;双侧侧脑室体后部偏小、形态不规则,需防白质软化,建议随访。予以营养脑神经治疗。未见明显好转。7个月(2019.1)再次就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,进行“PT、小儿捏脊、经颅磁刺激”等康复治疗8个月,疗效不明显。

经家长知情同意,行基因检测,基因检测结果:

基因

(染色体号)

携带

关联疾病,遗传方式

先证者女

父(表型正常)

母(表型正常)

COG7(chr16)

杂合

野生型

杂合

先天性糖基化病2E型(OMIM:608779

杂合

杂合

野生型

患儿确诊后即开始行“PT、小儿捏脊、有氧训练、感觉统合治疗、中药蒸气浴、经颅磁刺激治疗”康复训练,现患儿身长80cm,体重8.5kg,被保持坐位时可以挺直背部,仰卧时可以抬起头,俯卧时可以肘支撑短暂抬起头、肩及前胸部,可以从俯卧位翻至仰卧位,仰卧位可翻至侧卧位,可以目光追随移动的人,追听、追视可,当纸张放在脸上时会有力的转动头部,不会坐,不会爬,不会站,不会主动抓物。

2 讨论

CDG-2E是由于COG7基因(位于16号染色体)2个变异,该变异先证者为杂合子,本疾病遗传方式尚未报道,不排除其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(AR)复合杂合遗传疾病的可能;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表型及基因型的共分离:符合。而CDG-2E型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:精神运动发育迟缓,生长发育迟缓,进行性小头畸形,智力障碍,因胃肠假阻塞而导致的喂养问题,发育不良,心脏畸形,皮肤起皱,耳朵发育不良,小颌畸形,短颈,皮肤松弛,肝脾肿大和进行性黄疸,胆汁淤积、贫血、血小板减少和轻度蛋白尿,腹泻、脑MRI显示脑萎缩,X线检查显示男性缺乏肱骨和胫骨上骨,而女性的四肢较短。

目前,多数CDG患儿尚无特殊治疗方法,对症治疗颇为复杂,需要对其病理生理有透彻的了解。CDG为慢性进行性遗传性疾病,累及多个器官,常引起患儿家属及其家族的心理障碍,需要综合、细致的管理。对于智力、运动障碍的患儿应给予物理及言语康复训练,对于合并畸形的患儿可进行矫形,其治疗是一个综合、细致、漫长的过程,需要长期监测发育及脏器功能,了解疾病的进展,及时实施适当的治疗方案[3]

参考文献:

[1] 王晓波,刘飞鹏.先天性糖基化病的研究进展[J].中国病理生理杂志,2003,19(2):284-288.

[2] 任长红.PMM2基因突变所致先天性糖基化障碍二例临床特点及基因分析[J].中华儿科杂志,2015,12(53):938-940.

[3]方俊敏.先天性糖蛋白糖基化缺陷导致的疾病[J].临床儿科杂志,2006,24(12):953-955.

作者:梁沛君1992~,浙江康复医院儿童康复科医生,邮箱:1163228620@qq.com 联系方式:17826865434